佛像前面站着一个年轻的和尚

图片由 Sasin Tipchai

佛教冥想练习和科学探索揭示了两种认识方式。 借助科学方法,我们在自身之外寻找真理,划分世界,看看现实的秘密是否隐藏在裂缝中。 同时,通过冥想,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内在,依靠经验认知,寻求解决问题本身,以实现不二性和意识的伟大奥秘。

当科学家和佛教学者交换意见时,他们都惊讶于这两种认识方式得出了如此多相似的结论。 物理学是两者达成一致的领域之一。 对于使用复杂的气泡室和激光摄影来研究亚原子事件的物理学家来说,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但佛教徒通过冥想练习至少揭示了亚原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冥想可以揭示任何地方都不存在实体,观察者无法与被观察的事物分开,现象似乎是从空虚中出现的,并且在科学家们承认并命名为“非定域性”的共生系统中,一切事物都影响着其他一切事物。 ”。 许多冥想者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心,就发现了这些见解。

佛教和科学的心灵和认知地图惊人地相似。 此外,几个世纪以来,佛教徒一直在研究“自我”和意识的难以捉摸的本质,这些概念一直困扰着神经科学家。 许多佛教徒甚至已经解决了这些难题,至少让冥想者感到满意。

佛教冥想:科学研究的一种形式

佛教冥想本身可以被理解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形式。 冥想者在审视自己的同时,力求保持客观的科学态度。 他们也希望在不以个人欲望或预设理论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看待生活。 “只是事实,女士。”


内在自我订阅图形


科学家可能会辩称他的发现是客观的,因为它们可以通过重复实验或重做数学方程来验证。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位进行特定探究路径的佛教禅修者都是在重做实验,并且大多数人都会就自我和现实的本质得出类似的结论。 在正念冥想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的“洞察力的进步”以相对标准的方式展开。

佛陀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名科学家,以自己为对象。 他建议仔细解构看似坚实的身心现实,以此探索其根源,从而揭示我们与世界的一体性。 正如早期佛教经典《阿毗达摩》中所说,“内观禅修的首要任务是……”。 。 。 解剖一个明显紧凑的物体。”

现代科学也致力于分解现实,并发现——奇迹中的奇迹——统一性就在那里,就在现实的核心。 如果说它证明了什么的话,那就是过去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个神秘的愿景是最终的真理。 没有什么可以与其他任何东西分开。 科学家们试图通过插入连接器来表达这种统一性:波粒、时空、物质能量。

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帮助人类达到了新的物质舒适水平,但它最大的礼物可能是精神上的——一种更准确、更令人满意的理解我们自己的方式。 正如一些批评家所断言的那样,科学家并没有将人类简化为物质过程,而是只是向我们展示了将我们与所有生命和宇宙联系起来的特定线索。

一个蛋白质分子或一个指纹,收音机中的一个音节或你的一个想法都意味着恒星和有机进化的整个历史范围。 就足以让你时刻心生刺痛。 ——约翰·普拉特,《走向人类的阶梯》。

佛陀:自我科学家

佛陀是一位伟大的自我科学家。 《波利藏经》中清楚地表明,他不太关心宇宙意识,也没有证据表明他相信任何神或女神。他对第一因的问题也保持沉默,称不可能追踪“业力”,即个人或宇宙的完整历史。相反,在佛陀的整个开示中,我们发现他强调我所说的“生物意识”。

佛陀在《波利藏经》中的禅修指导几乎完全集中于我们身心生活的自然过程。他告诉我们要冥想我们的皮肤和骨骼、我们的神经系统、行走、听觉、视觉和思维的过程。根据佛陀的说法,我们需要了解的关于生命和实相的一切都可以在“这个深不可测的身体”中找到。佛陀告诉我们,要通过冥想每时每刻发生在我们内心的变化来熟悉这个真理:

例如,在佛陀的教义中,他强调一切现象的无常本质。 记住这个普遍真理(从赫拉克利特到海森堡都有记录)对于我们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因为一切都在转变,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无法抓住任何物体或经验,也无法抓住生活本身。 如果我们忘记无常而试图抓住或执着事物,我们将不可避免地给自己制造痛苦。

根据佛陀的说法,通过体验我们自己的无常本性——通过感受它并定期反思它——我们可以学会居住在这个真理中并以此为生。 当我们逐渐熟悉每时每刻的经历都是无常的,我们可能不再迷失在自己的欲望系统中; 我们不会那么紧紧地抓住或那么“挂”。 我们能够更加和谐地生活。 这是佛陀如何运用他的科学见解来服务灵性的一个例子。

那些汲取最深奥真理的人会以平静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法句经

佛陀:精神生物学家

作为一位精神生物学家,佛陀彻底研究了人类的状况。 他在《四圣谛》中概述了他的发现,其中第一圣谛宣称生命本质上是不令人满意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需要和欲望的时期,伴随着某种程度的痛苦、悲伤、疾病和不可避免的老死。

当我们获得人体和神经系统时,第一圣谛(巴利语的 dukkha,翻译为“痛苦”)是交易的一部分。 批评者引用第一圣谛来证明佛陀对生命持消极态度,但他只是在进行科学观察。

这种人类状况对我们来说可能看起来不人道,但这仅仅意味着它不符合我们的公平标准。 我们希望生活有所不同,讽刺的是,这种愿望本身可能成为我们痛苦的主要根源。

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否认生活中存在欢乐、爱、快乐和乐趣,但铁的事实更加确定。 拥有一个身体,从早到晚与重力作斗争,永远需要食物、温暖和庇护所,并被生育的冲动所驱使,这实在是不容易。 这些是我们出生时的生理条件,佛陀认为,如果我们想要在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或安逸,就需要对它们有深刻的理解和接受。 事实上,当禅修者开始承认第一圣谛时,他们常常会感到如释重负——而且它确实适用于他们。

佛陀的第二圣谛(巴利语 samudaya,翻译为“生起”)将人类痛苦的产生归因于我们生活在几乎持续不断的欲望状态中。 根据佛陀的说法,我们出生时也处于这种状态:这是我们进化遗传的一部分,是形成的业力。

他详细解释了如何简单地拥有身体和感官并与世界接触就会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从而自动导致欲望或厌恶的反应。 这个过程是本能的,是我们神经系统的功能,它根据刺激反应的生物定律运作。 佛陀看到这种有机状态使我们不断地不满意和失去平衡。

佛陀以伟大的心理洞察力,认识到我们的欲望分为三类。 他称之为“生存欲望”,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生存本能,它可以转化为在我们的房子周围建造坚固的墙壁,开立储蓄账户,寻找好医生,甚至寻求一种能够保证终极目标的宗教。永生的保障。

佛陀还看到我们内心对“不存在”的互补渴望,这可以转化为在性、食物、电影或冒险中迷失自我的冲动,或通过某种方式“摆脱”自我的冲动。 即使是神秘的探索也可以被视为对不存在的渴望,渴望再次融入羊水或海洋合一中。

佛陀的最后一类欲望是感官享乐,也许是最容易注意到的。 这是快乐原则,几乎存在于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中。

当我在冥想中长时间地观察自己的心时,我总是会感到惊讶,只是发现这三个欲望齿轮都在那里,独立地运转,并附有一系列不断变化的物体。 我发现欲望是完全自然的,但它与“我”的关系比我想象的要少。

像大多数人一样,我通常认为我受苦只是因为此时此刻的愿望仍未实现,直到也许在冥想中我意识到我被困在跑步机上。 当我的心变得安静时,我能够看到欲望本身就是让我不满意的原因。 这很难注意到,正是因为我们生命中没有欲望的时刻很少。 冥想可以提供另一种可能性的体验。

对于真正的成长来说,没有什么比认识到你不是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了——你是听到它的人。 ——迈克尔·A·辛格,《不受束缚的灵魂》

佛陀的第三圣谛(巴利语“nirodha”,翻译为“灭”)是他最重要的生物学见解,即大自然赋予我们训练心智的能力,使我们达到新的水平,以结束痛苦并获得自由和满足。 在他自己的觉醒过程中,佛陀意识到,作为人类,我们能够洞察我们的原始反应,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如何从中获得一些自由。

进化赋予我们新程度的自我意识的潜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能力参与我们自己的进化。 如果我们学会如何开发这种潜力,我们或许就能不辜负自己贴上的“意识”标签,或者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即具有双重认知的人类。 我们甚至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来成为一个更满足的物种。 佛陀说:“我教导一件事,而且只教导一件事:苦,以及苦的止息。”

佛陀的第四圣谛(巴利语“magga”,翻译为“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为它告诉我们如何结束痛苦。 在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真理中,佛陀解释了如何过一种不伤害他人的生活,部分是为了让心灵不受悔恨、内疚或愤怒的干扰,保持开放的心态进行自我审视。 然后,佛陀给出了发展专注和正念的重要技能的基本指导,并解释了如何在冥想中应用这些技能,以实现我们的真实本性。 这是通往苦灭之道。

版权 ©2022.保留所有权利。
经许可转载。 出版商,
国际机场内的传统。

文章来源:自然

成为自然:正念的四个基础的脚踏实地的指南
韦斯“独家新闻”尼斯克。

Wes "Scoop" Nisker 的 Being Nature 书籍封面。以传统佛教禅修系列的四念处为框架,韦斯·尼斯克提供了机智的叙述以及实用的禅修和练习,以训练心灵克服痛苦的制约,获得更大的自我意识、增长的智慧和快乐。 他展示了物理学、进化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如何用科学术语表达了佛陀在 2,500 多年前发现的相同见解,例如身体的无常、思想从何而来,以及身体如何在自身内部交流。

尼斯克展示了多种利用正念的力量来改变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的新方法,教导我们如何将对进化的理解用于精神觉醒。

点击这里 了解更多信息和/或订购这本平装书。 也可作为 Kindle 版本使用。

关于作者

Wes “Scoop” Nisker 的照片Wes “Scoop” Nisker 是一位屡获殊荣的广播记者和评论员。 自 1990 年以来,他一直是一名冥想老师,并在国际范围内领导正念静修。 许多书籍的作者,包括 基本的疯狂智慧,他是 探究的心,国际佛教杂志,他也是单口相声“达摩”。 

在访问他的网站 WesNisker.com/

作者的更多书籍。